扩展你的格局

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,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过。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,根据百度百科上的解释,我把解释给大家摘录一下:

孔子应该是在强调未来规划的重要性。一个人有了追求,有了规划,他就会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,这样不仅保证了他能完成这个目标,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完善自己的行为,使自己行事顺利。而如果没有长远的追求,对自己没有要求,行事散漫,干什么事都不能认真负责,那从现在开始他就要面对别人的责难与刁难。

百度百科

以上就是百度科百科上的解释。这是让大家为自己生活负责的一种态度。

本来这句古老的智慧话语是让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,对事情的规划,安排是需要的,所谓的尽人事,听天命。但是很多人都把忧虑给扩大了,很多情况就成为了杞人忧天。所谓的物极必反,远虑近忧的太多了,担忧还没有发生的事情,或者是对这种各样的结果的担心,担忧别人的一句话,一个眼神是什么意思,担忧孩子一次成绩不好会影响终身,担忧伴侣会有一天离开你,担心身体不舒服,是不是得了绝症;担心坐飞机会不会出事故。很多事情是你忧虑也没有用的。所以干吗要去担忧呢?忧虑多了就产生烦恼,而且你始终是被恐惧驱使着而活。这些还是算是有针对性的担忧,毕竟有具体的事件。

另外还有一种大家平时不容易觉察。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发生在你身上,每一件小事单独拿出来,也没有什么,但一件件的发生,尤其是工作生活上的事交织在一起时,整体给你一种厚重的感觉,让你觉得有些不自在,事情其实都解决了,也不是什么大事,也没有什么难度。但那种感觉却一直会持续几小时,甚至几天,说的严重点就是心烦,情绪低落了,如果这个时候没有觉知的话,不能及时释放,排解的话,可能就会把这个心烦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表现出来,可能是和别人说话,脸色不好看,还有可能就是带着这个负面的能量在做事。这样的感觉就好象是你深陷一个泥潭,大家在电视上应该见过那种泥潭,你不小心进去了后,越挣扎陷入的越快,你只有借着外界的力慢慢的爬出来。

这时候就要谈到格局的问题,所谓格局就是你对自己的限定。当你陷入那个泥潭,也就是陷入的日常生活的俗事时,你就把自己限定在了一个很小个格局里。这就是埃克哈特在《当下的力量》里所说的那种“背景的噪音”,另一种说法就是,无明的烦躁。

那么如何扩展格局呢?那就要提升自己的意识,不要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,而要知道,生命是经由你而在体验。当你仰望天空时,你就发现人类的渺小,如果你能站在太阳上看向地球,地球也无法被肉眼看到。如果你能跳到银河中心,那么太阳也几乎都不存在。人体这个肉身就这么大,如果你只是局限在肉身的吃穿住行,茶米油盐,各种担忧,自己的,孩子的,父母的,那你就需要时常和泥潭搏斗,而你会越陷越深。其实那个泥潭就是你的念头,你一直和它在打转。一个念头会引发千百个念头,就像滚雪球一样。比如说,你有内心有一个焦虑的事情,你会开始发展出很多支持这个焦虑的念头,到了一定程度,你又会发展出一些否定这些焦虑的念头,你似乎不担忧了。可是没过多久,你又发展出一些支持的这个焦虑的念头,然后再是否定焦虑的念头,如此反复,直到这个让你焦虑的事尘埃落定。接下来你又开始找另外一件让你焦虑的事开始重复这个过程。大多数人情况是,同时有好几个焦虑的念头。这就是人的一生。

想摆脱泥潭的唯一办法,就是跳出来。不要和念头去搏斗。记住这一点:你不仅仅是一个有肉身的人。你的意识并没有边界,你的意识遍布一切。这句话就是你爬出泥潭的用力点。每当你陷入的时候,就说明你有执着的点,你希望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样子发生。你没有活在当下,你没有接纳和感恩。如果你把自己局限在肉身,局限在这一世,你没有办法不恐惧。

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,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

欢迎转载,请注明出处。

云游 2021年06月25日

5 1 投票
文章评分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1 评论
最旧
最新 最多投票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YOYO

有烦恼的人总是不断的烦恼,不是这个就是那个,又好像这道应用题破解不了含义后,遇见类似题型还是不停转转,耗费精气神,一但看穿戏码,题义自破,又何必纠结,还有一点,人就是一直在痛苦里的。比如升学选择的焦虑,恋爱到分手的过渡,同事关系,单位升迁,父母安排,家庭关系,孩子生病等等,这都是不断的在翻转,并且让人不得空闲,时时刻刻考验着自己,这个时候,如果你有个清晰明白的自性心,任何翻转的一件件在你这里就像选择吃包子还是油条,喝大米粥和小米粥一样正常简单,事件就是事件,情绪是情绪,别作,别以为是,知足且乐,是想乐还是想烦就自己选择了。